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助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汉中市资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调研报告
调研组
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作为连接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桥梁,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增级,实现信用共享与风险分担,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提供便利,是破解中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
一、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担保行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担保业发展几乎一片空白。随着我国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发展,特别是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后,国内社会、经济环境极大改善。1993年成立了第一家担保机构,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1995年,《担保法》颁布实施;1999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当年11月,河南、山东等地组建了第一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历经短短20多年的时间,随着融资担保行业与商业银行的合作逐渐加深,融资担保行业为市场主体拓宽融资渠道的作用愈加明显,特别是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与成果。截至2016年末,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402家,其中,国有控股占18.7%,民营及外资控股占81.3%,在保余额总计19120亿元。
(二)汉中市担保行业发展现状
1、全市小微企业发展活力不足。2017年汉中市11个县区平均生产总值仅为121.2亿元,低于全省县区平均生产总值127.6亿元的水平;县域工业增加值只占县域GDP的35%;非公经济总量只占全市GDP的52%,以民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框架还没有形成,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截止2018年9月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约20万户,其中中小微企业约为3.2万户,个体工商户15.5万户;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056亿元,贷款余额为818.9亿元,存贷比仅为39.8%,低于关中、陕北,甚至低于安康等地区。我市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不足,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当前增强我市县域经济活力的制约性瓶颈。
2、全市目前担保业发展现状。目前在汉中市注册、且业务正常开展的仅有宁强恒达、普汇中金及市资信融资担保公司三家。
(1)宁强恒达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隶属宁强县财政局,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注册资本金仅3000万元,难以取得银行授信,单户最大担保能力仅为300万元,无法满足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需求。
(2)陕西普汇中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陕西省金融办批准成立的首家外资融资性担保公司,2018年底注册资本金3000万美元。该公司虽然在汉中注册,但业务范围重点在西安及周边等地市,小微企业涉及较少。普汇中金以盈利为目的,担保费率及企业保证金比例均高于国有政府性担保公司,无法充分发挥担保行业的准公益特性。
(3)汉中市资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3月,2017年12月注册资本金增至5亿元。市资信担保公司作为市本级唯一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是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成员单位,也是本市担保体系建设的龙头,已累计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9.12亿元,解决了我市百余户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我市担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中,计划将市资信担保公司增资至10亿元,进一步增强其担保能力。在全市6家现有担保机构中,目前只有市资信担保公司能够立足于我市经济发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二、汉中市担保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全市担保行业起步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制约全市担保行业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进展缓慢
按照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市资信担保公司作为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龙头,与各县区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展县域内融资担保业务的合作协议,各县区将分别出资5000万元入股市资信担保公司,目前资金仅到位8100万元;九县二区及经开区发文成立了管委会,但目前大部分管委会都没有实质运行,无法发挥其管理职能。
(二)担保机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营能力
担保行业特点是高风险、低收益,为准公益微利企业。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费率在1.5%左右,单就融资担保业务来说保费收入无法覆盖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开展业务就意味着担保机构可能承担保证责任,形成代偿甚至损失。仅按担保行业正常3%之下的代偿率计算,也无法依靠担保机构自身利润积累弥补代偿损失,而通过提高反担保措施等手段来降低绝对代偿率又会使业务开展受到严重限制。
(三)在与银行的业务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
1、在与银行业务合作中,银行并未因担保公司承担100%连带保证而降低贷款利率、减免贷款企业相关费用、延长代偿宽限期等。担保公司在收费低廉的情况下承担巨大的风险,企业也并未因担保公司的担保而降低融资成本。
2、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增信是基于银行信贷资金能够顺利投放,担保公司的业务开展依托于银行信贷产品。在目前我市担保行业整体体量小、规模小的情况下,业务能否开展基本均由银行主导,担保公司基本没有话语权,大量的项目担保公司过会后,由于银行信贷政策、贷款规模的限制,最终无法放款,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加大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担保机构规模小、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1、受薪酬制度限制,难以吸引专业高端人才。担保公司作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核心业务是银行信贷业务和风控管理,但承接的却是银行淘汰的次贷业务,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对业务人员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但实际我市担保行业现有的薪酬标准远低于金融行业市场水平和省内同类担保机构,专业人才引进困难,骨干人员的粘性不足,专业、稳定的人才队伍建设捉襟见肘。
2、出资分散、规模小,能发挥的融资担保撬动作用有限。各县区尤其是各园区为了帮助企业融资,与银行、保险公司等合作,设立有不同形式的担保资金池、担保保证金、担保基金等,大部分规模较小,合规运营上存在瑕疵,很难大量撬动银行资金。全市担保机构总体注册资本较小,增信能力较弱,银行授信放大倍数较低,大大限制了融资担保杠杆撬动作用的发挥。
3、机构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全市担保机构总体发展较慢,已有的风险防范机制不足以应对未来将形成的几十亿在保规模。
三、汉中市担保行业发展思路
(一)夯实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基础,加快体系建设进度,尽快发挥省、市、县三级政府性融资平台的效能及作用
1、要坚持做大市本级政府性担保机构,进而辐射全市九县二区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资源整合做大市担保公司,由市担保公司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行业的龙头作用,争取与金融机构合作的主动权,促进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放力度,降低成本,促进全市担保行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2、要坚持政策性和市场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我市政府性担保体系模式下的市县深度合作,政府发挥行政职能优势,担保机构和银行发挥市场专业研判优势,在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通过共同管控降低风险、化解风险;另一方面县区政府整合推荐县域内的重点发展产业和优质企业,打通渠道,充分发挥融资担保杠杆撬动作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3、要坚持市县财政牵头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市县金融办对担保行业监管的组织架构,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担保行业发展中的分工和职责。在理顺担保机构行业管理关系,明确行业管理的主体和工作内容后,加强部门协作,规范担保行业的发展。
4、建立完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体系。依托财政和省再担保公司,积极推动政银担“4321”风险分担模式的落地。引导各银行机构加强与我市担保机构的合作力度,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与担保机构合作的准入门槛,提升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
(二)发挥政府支持作用,提高担保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营能力
1、积极发挥和强化政府的扶持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注入、风险准备金或税后利润转增资本等方式建立国有独资担保机构的资本金长效补充机制,集中力量壮大政府性担保机构的规模和实力,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2、建立长效的风险补偿机制。积极争取省级财政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并逐步推动建立县级财政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可按照县域内企业担保余额的一定比例归集风险补偿金。
3、政府机构要为担保行业发展提供支持。税务部门给予担保机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登记机关为担保机构开通办理抵质押登记绿色通道,缩短企业融资流程,降低融资成本,要积极探索创新,为担保机构开展相应的登记业务,解决担保物可登记却因登记部门原因无法登记的问题。司法等部门积极配合担保机构开展追偿。
4、加强政府引导带动作用。税务、工商及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与企业接触中为企业灌输正确的管理理念,辅导企业加强管理,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对扶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及行业,应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励相关行业的做大做强。
(三)加强我市担保机构自身建设,完善担保风控体系
1、担保机构要严格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提取呆账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在担保机构现有的风控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强化担保公司内部风险控制流程,做好担保业务的全程跟踪和监管,及时控制并化解风险。
2、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充实担保决策委员会。作为项目评审的最高决策机构,通过聘请各行业专家担任评审委员,提高评审决策的专业性,有效降低风险。
3、加强担保人才队伍建设及同行业间的业务交流学习,通过优化薪酬标准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合作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担保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开发适应不同层次企业资金担保需求的产品,从而提升整个担保行业的服务质量。(此文刊发于《汉中经济》2019年1期)
课题组成员:
组 长:张建国
副组长:郑光美 陈小莉
成 员:文思远 李 阳 夏丽芬 黄耀茳